更新时间:2025-08-29 09:36:47 点击次数:15 次
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的医疗操作,需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医疗机构进行,其核心是通过规范流程确保用药安全、避免并发症。以下从关键操作步骤和核心注意事项两方面详细说明,普通人切勿自行操作(可能导致感染、血栓、药物不良反应等严重风险)。
一、静脉注射的关键操作步骤(医护人员执行)
静脉注射需遵循严格的医疗流程,核心是“无菌操作”与“精准给药”,具体步骤如下:
1.操作前准备:确认患者与药物,建立无菌环境
患者评估:核对患者姓名、年龄、病历号,询问过敏史(尤其是药物过敏,如青霉素、头孢类)、既往病史(如凝血功能障碍、静脉炎病史),评估静脉条件(优先选择粗直、弹性好、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,如手背、前臂浅静脉)。
药物核对:严格“三查七对”(查药品有效期、质量、剂量;对药名、浓度、剂量、用法、时间、患者、给药途径),确认药物名称、剂量、浓度无误,检查药液是否澄清(无浑浊、沉淀、变色),核对溶媒是否适配(如某些药物需用生理盐水溶解,不可用葡萄糖溶液)。
物品准备:准备一次性注射器(根据剂量选择规格,如5mL、10mL)、针头(成人常用7-9号头皮针)、止血带、碘伏/酒精棉球、无菌棉签、砂轮(如需开启安瓿瓶)、输液贴,若需长期注射需准备静脉留置针(减少反复穿刺)。
环境与手部消毒:操作前用肥皂水/手消毒液洗手,戴无菌手套,确保操作区域清洁(如铺无菌治疗巾),避免灰尘、飞沫污染。
2.穿刺操作:规范进针,确保针头在静脉内
静脉暴露:协助患者摆放舒适体位(如手臂外展、掌心向上),在穿刺点上方5-10cm处扎止血带(松紧以能伸入一指为宜,避免过紧导致血管损伤),嘱患者握拳(使静脉充盈),用碘伏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(直径≥5cm),待碘伏干燥(避免刺激皮肤)。
进针与回血确认:手持头皮针(针头斜面向上),在穿刺点旁0.5-1cm处与皮肤呈15°-30°角进针,见注射器内有“回血”(说明针头已进入静脉,回血颜色应为暗红色,若为鲜红色可能刺入动脉),再沿静脉走向平行进针0.2-0.3cm(避免针头滑出静脉),松开止血带,嘱患者松拳。
固定与排气:用输液贴固定针头(先固定针柄,再固定针管,避免针头移位),若为输液式静脉注射,需先排尽输液管内空气(防止空气栓塞),再调节滴速(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设定,如抗生素常60滴/分钟,降压药需缓慢滴注)。
3.给药与观察:控制速度,监测不良反应
给药速度控制:根据药物特性调整推注/滴注速度,避免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(如氯化钾推注过快可能引发心律失常,甘露醇滴注过快可能导致肾损伤),刺激性药物(如化疗药)需缓慢给药,减轻血管刺激。
实时观察: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(如有无头晕、恶心、皮疹、呼吸困难),同时观察穿刺部位(有无肿胀、疼痛、渗液——若肿胀可能是针头脱出静脉,需立即拔针重新穿刺)。
给药后处理:药物注射完毕,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(力度适中,避免揉搓,防止皮下淤血),迅速拔针,继续按压3-5分钟(凝血功能差者需延长至10分钟),整理用物(医疗垃圾按规定处理),记录给药时间、剂量、患者反应。
二、核心注意事项(医护人员遵循+患者配合)
静脉注射的安全性依赖“规范操作”与“有效沟通”,需重点关注以下风险点:
1.严格无菌操作,避免感染
风险:穿刺点消毒不彻底、手套破损、注射器污染,可能引发局部感染(穿刺点红肿、疼痛、化脓)或全身感染(发热、寒战)。
要求:医护人员必须执行手消毒、无菌手套、无菌穿刺器具,患者不可触摸穿刺点及消毒区域,若穿刺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,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。
2.避免血管损伤,减少并发症
常见损伤:反复穿刺同一血管(导致血管壁增厚、弹性下降)、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静脉(药液外渗,引起局部组织肿胀、疼痛,甚至坏死——如化疗药外渗)、止血带绑扎过久(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)。
规避措施:医护人员优先选择远端静脉(如手背),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;患者若感觉穿刺部位疼痛、肿胀,需立即告知,不可随意移动手臂;长期静脉注射者(如住院患者)可使用静脉留置针(减少穿刺次数),定期更换留置部位。
3.精准核对药物,防止错用/过敏
过敏风险:所有药物注射前需确认患者过敏史,过敏体质者(如对青霉素过敏)需提前做皮试(如头孢类、破伤风抗毒素),皮试阳性者绝对禁用。
错用风险:严格核对患者信息与药物信息,避免“张冠李戴”(如将A患者的药物给B患者注射),避免药物剂量错误(如儿童需按体重计算剂量,不可用成人剂量)。
患者配合:注射前主动告知医护人员“过敏史、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”,确认注射药物名称与自身病情匹配(如高血压患者应注射降压药,而非升压药)。
4.控制给药速度,防范不良反应
速度相关风险:
过快:短时间内大量药物进入血液,可能导致血药浓度骤升,引发不良反应(如静脉推注氨茶碱过快可导致心律失常,推注甘露醇过快可导致头痛、呕吐)。
过慢:某些药物(如抗生素)需在规定时间内滴注完毕(保证有效血药浓度),过慢可能影响疗效。
要求:医护人员根据药物说明书设定速度,患者不可自行调节输液滴速(如因着急而调快),若感觉心慌、头晕、胸闷,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,排查是否为速度过快导致。
5.警惕空气栓塞,及时处理
风险:输液前未排尽输液管内空气、输液过程中输液瓶内药液用尽未及时更换,空气可能随药液进入静脉,若空气量>10mL,可能阻塞肺动脉,引发空气栓塞(突发胸痛、呼吸困难、意识丧失,甚至死亡)。
规避与处理:医护人员必须排尽输液管内空气,患者若发现输液管内有大量气泡,需立即关闭输液开关并告知医护人员;若出现突发不适,需立即平卧,头低足高位(减少空气进入肺动脉),配合急救。
6.特殊人群的额外注意事项
儿童:血管细、配合度低,需选择更细的针头(如4.5-5号头皮针),穿刺时需家长协助固定肢体,给药速度需更慢(按体重调整),密切观察有无哭闹、烦躁(可能是疼痛或不适的表现)。
老年人:血管弹性差、皮肤松弛,穿刺难度大,需选择较粗的血管(如前臂),避免反复穿刺;老年人心脏功能较弱,给药速度需缓慢(防止加重心脏负担),观察有无心慌、气短等心衰表现。
孕妇/哺乳期女性:需选择对胎儿/婴儿安全的药物(如避免使用致畸药物),注射前需明确告知怀孕/哺乳情况,由医生评估用药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