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08 13:58:13 点击次数:1351 次
哈尔滨上门静点小编提示您一般来说,便秘、肠梗阻、溃疡性结肠炎等情况需要灌肠治疗,具体分析如下:
1.便秘:如果患者便秘的情况相对比较严重,日常调理、药物治疗等方式治疗效果不佳,可以通过灌肠治疗促进胃肠道蠕动,有助于缓解便秘。
2.肠梗阻: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,可能会出现腹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灌肠治疗,从而缓解症状。
3.溃疡性结肠炎: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,可能会出现腹痛、便血、体重减轻等症状,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灌肠治疗,从而缓解症状。
1.熟悉直肠的解剖结构
直肠的解剖面在矢状面和冠状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。在矢状面直肠沿骶尾骨的前面下降,形成一个弓向后的弯曲,称直肠骶曲。一般插入肛门7CM后,肛管方向往左至乙状结肠,然后沿着肠道逐步送入肛管。
2.严格掌握灌肠的禁忌症
除急腹症、消化道出血等灌肠禁忌症外,还有盆腔、腹腔接受过放疗,有慢性放射性小肠、结肠炎存在者,也应视为灌肠禁忌症。还有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近期内应禁忌灌肠。肠吻合术后,经早期局部或静脉化疗者,灌肠亦应慎用。
3.灌肠前先询问病史,是否有无痔疮或肿瘤
这可能是容易被护士疏忽的一点。建议灌肠前先进行肛门指检,了解局部情况。临床护士一般可能不做这项操作,可请医生协助完成肛检。通过肛门指检,了解局部情况,如肠管走向,局部是否有水肿,触痛,甚至有些吻合口的位置、方向、大小等情况,以指导操作时肛管塞入的方向和深度。肛门触诊动作要轻柔,尤其是低位肠吻合术后早期,肛门指诊也要谨慎。
4.做好心理护理,使患者配合治疗
灌肠前做好对病人的解释工作,消除患者过分焦虑或紧张担心的情绪,使患者的提肛肌放松,避免外括约肌痉挛导致的插管困难。告诉患者灌肠时避免扭动身体,不然会导致肛管方向改变,增加损伤的风险。
5.选择合适的肛管,充分润滑肛管的头端
肛管质量与肠壁损伤有较大关系。质地较硬的肛管虽然不容易随肠腔走向而改变方向,但更容易损伤肠壁。目前临床中肛管质地为硅胶成分,头端光滑,操作前应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头端,便于顺利插管。
6.掌握灌肠肛管塞入肛门的距离
肛管插入过浅或过深均会影响治疗效果。教科书里指出不保留灌肠的肛管插入深度为7~10cm,常规传统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10~15cm,其头端避开排便敏感刺激区,避免直接刺激直肠感受器,使患者灌肠后尽量保留较长时间,以达到更好的效果,避免灌肠液反流外溢。
7.掌握灌肠的温度
科室常备用温度计来准确地测量出灌肠液的温度。一般情况下,常规大量不保留灌肠液温度为39°C~41°C,通过温热刺激肠壁,使血管扩张而促进药物吸收。小量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溶液的温度为38°C。高热或中暑患者可用4°C生理盐水灌肠,迅速降低体温。慢性结肠炎患者可用33°C灌肠液灌肠,起到保护肠黏膜、抑制细菌毒素、促进新鲜肉芽组织增生、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。
8.保证灌肠袋距肛门高度为40~60cm,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和病情变化观察
鼓励患者在操作中表达主诉,便于让护士动态了解患者的情况。如灌肠过程中腹痛腹胀厉害时应减慢或停止灌肠,如出现面色苍白、出汗较多、心慌气急等应缓慢灌肠。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,共同参与医疗。